市场上出售的这些竹器都是商贩们定期从各家各户收购来的,有竹箩筐,竹簸箕,竹筢子,竹锅盖,一应俱全,卖的最多的还是这种四川叫背兜的竹筐,当地人上街赶场背货物,下地干活背杂草,甚至背孩子用的都是这样的背兜。背兜编得很粗糙但是很结实,每个售价10块钱,可以用上很多年。
平乐位于四川省邛崃县,这里各家各户的农民都有自己独特的竹编技术。但是制作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工艺简单,竹篾粗大的日常用品。在民间,人们往往管擅长竹编的工匠叫做“篾匠”。
在编制竹器之前的第一步就是破竹劈篾。竹篾的宽窄完全根据竹编的需要而定。竹青层比较坚韧,竹黄层比较松脆。技术好的人往往将竹条劈成两到三层之后再使用。
新做好的竹编晒席水分较多,一般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搁置一段时间才可以使用,一床标准的晒席一共要用250匹竹篾条。在编竹之前,如果篾条过干,还要在水中浸泡,否则竹篾很容易折断。
从成都出发,乘汽车经过318国道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平乐古镇。平乐建镇的时间现在已经没有文字可查,但是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平乐镇大约在隋代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平乐自古就盛产竹子,距离古镇九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山地叫做“芦沟”,这里常年生长着上万亩的慈竹,芦沟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气候潮湿。古时候,当地人曾经利用这里的竹子造纸,而且形成过相当的规模。现在,古法造纸的工艺已经渐渐消失。
尹祚国的家就在芦沟里,平时他和80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编制竹斗笠的手艺相对别人的更加精密和细致。
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尹祚国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
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
芦沟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这里的竹子就是他们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农民将竹子劈成竹篾条,再用这些篾条编成各种生活用品。有时候,也做一些外地的订单,制作建筑用的竹帘子。
早上五点,李显全,李显贵,向文良三个人找到了一片合适的竹子,做竹编要选择两三年生的慈竹,当地人认为向阳生的竹子比背阳的竹子好,这种竹子弹性大,韧性好,不易折断。另外,慈竹竹节长,不生虫的特点使它成为了竹编最好的原料。他们每个人一天要砍七八百斤的竹子,竹子每一百斤左右捆一捆,售价在三至四元。2003年芦沟实行了退耕还林之后,农民经营竹林要比单纯种地收入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