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温州市四川商会,我们将为您提供贴心的服务!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  

 

  新闻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留住手艺——四川竹编

留住手艺——四川竹编

发布者:温州市四川商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01-07 您是第 4028 位读者



      编制一件竹器关键在于最后的收口。尹祚国编斗笠用的是一种牢固耐磨的收口方法,他用几根细篾条平行排齐,沿着边缘依次缝制。这种方法类似缝衣服时的锁边儿。为了保持篾条的平行整齐,手艺人用一个竹制的小工具加以束缚。缝制后的收口部位光洁整齐,这是制作斗笠所特有的收束方法。根据这样的速度,尹祚国一天可以编四个,而斗笠在当地的售价是两块钱。这样一个月下来,尹祚国做斗笠的收入能够达到两百多元。
      早上七点,尹祚国背上了这几天做好的斗笠,早早的出发了,今天他要到平乐镇上去赶场。
 
 
在四川,人们管赶集叫赶场。每逢一、四、七邛崃县平乐镇上都会聚集来自周围七、八个乡镇的赶场的农民,人们在这里交易着生活,生产所需的全部用品。
  这条街叫长庆街,这里是平乐镇上一个专门销售竹器的大市场。
  尹祚国把斗笠送到了街上一个专门经营竹器的店铺,但是,这会儿老板不在,他打算坐下来等一会儿。在当地,像尹祚国这样只生产单一产品的手艺人一般从来不单独摆摊售货,因为在农民的观念中,这些东西是自家做的,是不值什么钱的。
 
 
      市场上出售的这些竹器都是商贩们定期从各家各户收购来的,有竹箩筐,竹簸箕,竹筢子,竹锅盖,一应俱全,卖的最多的还是这种四川叫背兜的竹筐,当地人上街赶场背货物,下地干活背杂草,甚至背孩子用的都是这样的背兜。背兜编得很粗糙但是很结实,每个售价10块钱,可以用上很多年。
  背兜上的背带,它是用棕毛编织的,在当地,背兜和背带是分着卖的,谁买了背兜,老板就会为他选一条牢固的背带,当时拴上去。
  平乐的老街不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都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特征,一般上层作为居室,下层临街就当作铺面做做小生意,这是典型的川西风格。
平乐位于四川省邛崃县,这里各家各户的农民都有自己独特的竹编技术。但是制作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工艺简单,竹篾粗大的日常用品。在民间,人们往往管擅长竹编的工匠叫做“篾匠”。
 
 
  在编制竹器之前的第一步就是破竹劈篾。竹篾的宽窄完全根据竹编的需要而定。竹青层比较坚韧,竹黄层比较松脆。技术好的人往往将竹条劈成两到三层之后再使用。
  新做好的竹编晒席水分较多,一般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搁置一段时间才可以使用,一床标准的晒席一共要用250匹竹篾条。在编竹之前,如果篾条过干,还要在水中浸泡,否则竹篾很容易折断。
  从成都出发,乘汽车经过318国道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平乐古镇。平乐建镇的时间现在已经没有文字可查,但是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平乐镇大约在隋代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平乐自古就盛产竹子,距离古镇九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山地叫做“芦沟”,这里常年生长着上万亩的慈竹,芦沟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气候潮湿。古时候,当地人曾经利用这里的竹子造纸,而且形成过相当的规模。现在,古法造纸的工艺已经渐渐消失。
  尹祚国的家就在芦沟里,平时他和80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编制竹斗笠的手艺相对别人的更加精密和细致。
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尹祚国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
 
 
   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
  芦沟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这里的竹子就是他们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农民将竹子劈成竹篾条,再用这些篾条编成各种生活用品。有时候,也做一些外地的订单,制作建筑用的竹帘子。
  早上五点,李显全,李显贵,向文良三个人找到了一片合适的竹子,做竹编要选择两三年生的慈竹,当地人认为向阳生的竹子比背阳的竹子好,这种竹子弹性大,韧性好,不易折断。另外,慈竹竹节长,不生虫的特点使它成为了竹编最好的原料。他们每个人一天要砍七八百斤的竹子,竹子每一百斤左右捆一捆,售价在三至四元。2003年芦沟实行了退耕还林之后,农民经营竹林要比单纯种地收入高的多。
 

  

  

版权所有:温州市四川商会 备案号:浙ICP备2021033646号-1 电话:0577-88859677 传真:0577-88852677 邮编:325000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高新园区高一路一号金色小镇二号楼五楼     浙公网安备 33030302001146号  设计制作:乔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