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解读: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 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也很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它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阐明了新时期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由大幅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引发了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变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领导人民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新时期我们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循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的轨迹,一以贯之地向前推进的。其特点,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着眼于坚持和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展开的,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科学把握新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结果,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事实有力地表明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这个事实还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循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反过来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事业的前进。我们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才能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