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一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及“8·30”攀枝花-会理地震和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一手坚持不懈地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社会发展,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506.3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城镇化率37.4%。
一、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此后又发生了“8·30”攀枝花-会理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省人大、省政协全力以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千方百计抢救群众。灾情发生后,立即依法启动应急Ⅰ级响应。迅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全力做好保障和协调工作,确保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民警和消防、地震、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坚持开放式救援,积极接应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救援队参与抢险救人。抢救被掩埋人员83988人,收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向20个省区市转运重伤病员10015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疏散解救中外游客5.5万人。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震后不到3个月,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基本实现过渡安置。落实生活补助政策,发放临时生活补助资金83.8亿元。妥善安置因灾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60人和受伤致残人员5899人。紧急搭建各类应急市场14万平方米。帮助109.8万因灾失业的城乡劳动者重新就业。45个县(市、区)因灾延期高考顺利举行,灾区中小学生全部按期复课。组织协调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强化宣传引导,开展文化安民行动,做好心理服务。全力保障灾区群众安全过冬,扎实开展“四保一储备”工作,对53万多户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进行加厚保温,发放棉被396.1万床、棉衣裤490.2万件、取暖用品45.9万件,提供救济粮49.8万吨,接种流感疫苗169.3万人,储备2924.6万元的应急过冬物资和114.8万吨粮油。
切实加强卫生防疫。组织动员医疗卫生人员、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参与防疫工作,5月27日实现防疫到村,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紧急免疫接种易感人群223.9万人次。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3217万头(只),紧急免疫畜禽1256万头(只),做好鼠害防控。加强废墟环境消毒,强化饮用水监测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搞好疫情监控。
抢修损毁基础设施。投入3万多人、7500多台机械设备、5500多辆抢险车,紧急抢通国省干线公路3600多公里和全部因灾断道的通乡通村公路。紧急抢修受损供水设施1500多处,新建应急集中供水工程2129处,5月底全部解决了灾区575万农村群众临时应急用水问题,保障了城镇应急供水。紧急恢复电力、通信,6月12日重灾区所有乡镇恢复供电或实现临时供电,6月18日所有受灾县和乡镇恢复公众通信。
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安全、科学、快速地对104座堰塞湖进行了排险处置,特别是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功处置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对1996座震损水库和706处震损堤防紧急除险。排查因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969处,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1100多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和大型公共设施进行评估鉴定和排险加固。及时排查和整治企业安全隐患。
强化物资、资金保障和监管。做好救灾物资的筹集、接收和调配,组织企业加快生产,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救灾救援的需要。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抗震救灾资金985.5亿元。省级机关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在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压缩10%用于抗震救灾。公开救灾款物接收发放情况,开展救灾款物专项监察和审计,严肃查处挪用、侵占救灾款物等行为。
全面启动恢复重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审核批准极重灾县和重灾县实施规划。研究制定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建材特供机制,加强建材质量、价格监管。启动城乡住房建设,农村永久性住房开工109.4万户,其中建成56.3万户;城镇住房开工7.2万户,其中建成1.2万户。启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学校开工1625所,其中建成211所;医疗卫生项目开工518个,其中建成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对口支援协调对接机制,达成援建项目协议1907个,启动项目736个,到位资金134.5亿元。组织受灾较轻的13个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及时为灾区基层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切实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通报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深入报道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各位代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区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有序推进,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倾情倾力支援我省抗震救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向积极为灾区提供宝贵支持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
去年以来,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4月,经济社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季度GDP增长14.5%。地震灾害发生后,经济发展严重受挫,第二季度GDP仅增长4.6%。面对严峻形势,我们组织重灾区尽最大努力恢复发展、轻灾区下更大决心加快发展,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第三季度GDP增长10.1%。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抓投资、促消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四季度GDP增长9.5%。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千方百计维护稳定,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农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粮食总产量3500万吨,增长3.2%;肉类总产量905.5万吨,增长4.3%。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36万亩,新增有效灌面35万亩,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725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净利润680亿元,增长12%。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深入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492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9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4%。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8.3%。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取得新进展。旅游总收入1091.5亿元,下降10.3%。
投资消费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1.2亿元,增长29.5%。462个重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615亿元,其中50个重点支持和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0亿元。南渝、邻垫、西攀、攀田等高速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62公里。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达成铁路扩能、襄渝铁路二线等项目加快推进。成灌快速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等铁路,达陕、成绵复线、广南、广甘、纳黔、泸渝等高速公路,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双流机场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泸州港扩建、宜宾港、珙县电厂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年初确定的5.9%的控制目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搭建了省级投融资平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顺利推进。未受灾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在176个县(市、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新机制。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1%。在市县两级实行较为规范的部门预算,省级探索建立部门预算编制联审制度,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财税库银联网试点和支出绩效考评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范围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661亿元,比年初增加4710.5亿元;贷款余额111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345.3亿元。成功举办第九届西博会,赴18个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地区开展致谢和投资促进活动,共签约项目1210个、总投资5319亿元。对口援建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户。外贸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增长53.3%,其中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52.3%。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4亿美元,增长98%。驻川外国领事机构增加到8家,国际友城增加到67对。港澳台侨及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得到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共投入501.4亿元,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76.4亿元。新解决2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281.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2.7万公里,新建沼气池52.2万口。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全面推进,包虫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对现症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帮助5万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6%。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工培训,实现劳务收入1228亿元,增长14%。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增加92.6万人、376.3万人、14.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33元、18元,低保人数分别增加11万人、128.6万人。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率达30.4%。新建廉租住房2.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9万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个,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99.6%。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成效明显。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有序推进,特殊教育得到发展。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新获得专利授权13369项、中国驰名商标47件、中国名牌产品17个,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新增创新型企业163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增长24.9%。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6141.3万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率先实现全省达到国家传播控制标准。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97.1%。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项。新建农家书屋6000个。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取得4金、3银、5铜,在残奥会取得2铜,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下降2%。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77.7%,提高2.5个百分点。17个省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达到一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61%、75%。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第二次土壤污染现状调查进展顺利。完成营造林9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907.7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到22个,创建生态示范区86个,森林覆盖率30.6%。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139.7万亩,新增耕地17.5万亩。
社会管理逐步完善。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采取果断措施维护藏区稳定。强化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保持灾区和谐稳定。北京奥运火炬在我省传递展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深化,大调解工作格局不断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逐步健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四个下降”。认真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质量价格监管,严厉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659件、商业贿赂案件180件。保密工作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宗教事务条例得到贯彻落实。
国防建设不断强化。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国防工业、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征兵工作、双拥工作、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残疾军人优抚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注重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明确每月工作重点,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针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采取应对之策。发布省政府规章10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1684件;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36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行政审批流程提速37.9%,省、市(州)和152个县(市、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三级联网,在全省推行并联审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在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受灾企业产能还难以全面恢复,交通、水利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任务繁重,旅游业复苏难度很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大,建材保障困难多。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日趋严重。外需增长放缓,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全社会用电量、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大幅下滑。企业景气指数、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下降。税源减少、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全省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依然滞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均等化程度不高。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不落实、办事效率低,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个别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9年工作目标要求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省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的要求和省委“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着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009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上述目标是综合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提出的。一方面,挑战前所未有。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不可低估,地震灾害使我省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机遇十分难得。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差别政策有利于我省吸纳生产要素,到2010年全省力争投资3万亿元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1.7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支撑。
2009年,我们将突出四大工作重点。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立足自力更生,推进协作共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把握好加快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加大投入与厉行节约的关系、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恢复重建,早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止滑提速、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扩大最终消费,改善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部署,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产品质量等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民生工程办成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工作安排
通观全局,今年我们将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力争提前完成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继续协调推进对口支援,又好又快推进恢复重建。
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落实城乡住房补助政策,积极协调住房贷款,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建材物资保障和质量、价格监管,力争今年9月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推进城镇恢复重建。统筹安排供排水、电力、供气、通信、广播电视、消防等市政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开工建设748个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39个重灾县(市、区)的城镇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完善城镇功能。
推进农村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农村道路、供水、沼气、乡村清洁工程、农村扶贫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完成2811所学校、1167个医疗卫生机构、763个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546个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恢复重建。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恢复重建,抓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和青少年活动场所恢复重建。加快推进政法、人防基础设施和武装部等恢复重建。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全面开工并加快建设纳入重建规划的公路项目。加快受损铁路线路和生产运营设施恢复重建。全面完成震损堤防、防汛预警工程和水文设施恢复重建,继续抓好堰塞湖整治,完成1000座以上受损水库的维修加固。完成1196个公众通信网、成都通信枢纽、应急通信、农村信息化等项目。全面开工纳入规划的1298个能源重建项目,完成1107个。
推进产业恢复重建。积极实施工业重建规划,有条件的受损企业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加快旅游景区及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推进毁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推进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重点抓好日用品商贸网点、建材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设施等恢复重建,1749个商贸服务业、成品油库及加油站重建项目完成投资70%以上。
推进防灾减灾能力恢复重建。基本完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气象项目恢复重建。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测绘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推进生态恢复重建。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完成11.4万亩林木种苗基地及林区损毁基础设施和业务用房等重建,完成50%以上耕地复垦项目。
推进精神家园建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继续组织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实施心理康复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强化感恩教育,搞好地震遗址保护规划和纪念设施建设。抢救修复灾区文物和文化典籍。
二、强化项目工作,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重点产业等项目建设,全年投资突破1万亿元。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成灌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新开工建设成兰、成西、成贵、川藏、巴达、成昆扩能、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和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成都火车北站改造等“7+2”铁路项目。加快推进纳溪至贵州界、宜宾至重庆界、广元至甘肃界等高速公路建设,抓好国道317、省道302等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和泸州港扩建、宜宾港以及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项目建设。推进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瀑布沟等水电站和珙县电厂建设,加快普光、罗家寨、龙岗等特大气田勘探开发建设,加快筠连、古叙等大中型煤炭基地和煤矿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官地水电站等项目。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武都水库等14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尽快开工亭子口、小井沟等大型水利工程,推进升钟水库二期、武都引水二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强化项目全程监管,认真执行项目合同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等制度,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质量管理,坚决杜绝工程转包。
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对接国家投向,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抓紧储备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四川核电、川青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筹集和用好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努力筹措政府性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依托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加强沟通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优势产业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把资金投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严格控制新上党政机关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项目。搞好资金平衡,提高投资效益。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新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促进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有潜力的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大力实施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能力工程。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和水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突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有效灌面50万亩,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组织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新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总动力增长8%。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15000公里。支持农户新建沼气池60万口。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尽快实现工业止跌回升、提速增效。启动实施与国家支柱产业振兴规划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实施“1525”工程,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开工建设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一汽大众35万辆轿车等重大项目,抓好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和600项技术创新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打造一批对经济拉动作用大的战略产品、重点产品和名牌产品。继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中小企业“一个计划、五项工程”。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生产集约化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加快重点旅游区建设,推进旅游线路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安全形象宣传,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促进运输、信息、金融、科技、咨询等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引导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扩大即期消费。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搞好价格监测分析,完善应对价格异动机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要素保障。扩大直购电试点范围,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用好电煤价格调节基金政策,依法逐步理顺火电和电煤关系。加强成品油、天然气和铁路运力的协调。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上市融资等方式到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方案设计,深入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积极探索解决二元结构的方法和途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水务体制改革。认真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探索设立产业基金,开展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试点。积极争取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重点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健全跟踪督查机制,力争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推进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5亿美元。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做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成渝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交流合作,加快对口援建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合作,密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五、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培育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生产能力过剩项目,重点抓好192户落后产能企业及工艺技术装备的关闭和淘汰工作。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及金沙江等流域污染治理,搞好三峡库区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地震废墟清理,挂牌整治200户工业污染企业和60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化新机制。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监督管理和示范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抓好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推进重点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建成5个省级生态县。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抓好退牧还草工程。抓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扎实做好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项目储备工作。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做好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防闲置浪费土地。继续推进“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100万亩,新增耕地10万亩。科学编制新一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地质勘查,创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优化矿产资源配置。
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实施以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继续做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民生工程投入726.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07.3亿元。
积极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针对返乡农民工增加的新情况,搞好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扶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扩大并稳定地震灾区就业,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及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万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民工、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发放护理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妥善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努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扎实做好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支持发展商业保险。对城市低保推行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低保对象给予更多帮助。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解决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的临时生活困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搞好扶贫、移民等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扶持农村80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设932个省定扶贫新村。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严格执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气象、水文监测、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入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扎实推进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农村中职学生学费免除力度,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认真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校生人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基准定额。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工作目标。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认真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产业化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健全军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启动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开展科技惠民活动。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各类拔尖人才特别是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搞好科普工作。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持发展村卫生室。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85%。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在全省农村实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做好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狂犬病、包虫病等的预防控制。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积极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推进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继续做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打造和申报工作。加快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播出中心和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藏羌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品牌。继续推进动漫创意、文化旅游、演出展览、新闻出版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藏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工程。抓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搞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做好“中国藏羌碉楼与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羌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地方志工作。
加强人口计生、体育等工作。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制度和民族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帮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发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实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筹备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承办好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力争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办好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继续实施“雪炭工程”。
八、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对农资、建材等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制假售假行为。加快以成都(国家)质检院为重点的质量技术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惩处失信行为。
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打好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两个攻坚战,加强道路交通、消防、民爆物品等的安全监管。强化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化解地震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藏区稳定。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维稳工作“一岗双责”,努力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平安创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和改进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做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加强国防建设。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继续推进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切实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我们将坚定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省,制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继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落实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责任制,推行乡镇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认真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发挥省科技顾问团、社科联、社科院和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的参谋作用。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切实加强财税工作,努力增收节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加强机关事务管理,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严格落实“三项制度”,突出抓好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申请、受理、传递和审批。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督查落实。健全政府统计规章,建立完善经济社会运行监测体系,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推进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以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文件,以节约型政府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面对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四保一储备: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保卫生防疫措施落实,应急储备充足到位。
2.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以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小巨人企业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50户以上小巨人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100户以上超过5亿元,小巨人企业销售额按年均35%的速度递增,每年培育小巨人企业200户以上,引导和带动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4.省级投融资平台:结合我省实际,按照“1+N”的模式搭建“1”个省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N”个省级专业性投融资平台--铁路、水务、交通、环保、农业、能源、优势产业开发等投资集团。
5.财税库银联网:即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指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国库、商业银行(含信用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办理税收收入征缴等业务,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实现税款征缴信息共享的缴库模式。
6.三个全面推动: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
7.耕地质量建设工程:从2009年起,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每年建成200万亩高产、稳产、优质、安全、高效的标准农田,用5年时间新建1000万亩标准农田,直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并配合在4000万亩耕地上实施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为重点的耕地有机质提升工程,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
8.“7+3”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3个有潜力的产业。
9.“1525”工程: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5个、超过100亿元的25个。
10.一个计划、五项工程:“一个计划”即小巨人企业计划,“五项工程”即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配套工程、中小企业特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和中小企业融资工程。
1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12.后台服务中心:与直接经营活动(前台)相对分离,并为前台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
13.家电下乡: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
14.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从2009年至2012年4年内,政府投资50亿元,解决10万户、50万藏区牧民的定居问题,实现“家家有固定住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村民活动中心”。
15.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为改善彝族聚居区彝族同胞居住条件,省委、省政府计划到2012年,帮助8万户彝族同胞改造瓦板房、石板房、茅草房。
16.雪炭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以满足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县(市)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保障当地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宗旨和出发点,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县(市)组织实施室内体育健身馆建设。参照各省(区、市)实际县(市)数、扶贫县(市)数和已受援县(市)数分配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50万元。
17.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抓好一个国防教育,建强一支应急应战队伍,建好一个国防动员综合教育训练基地,搭建一个国防动员信息指挥管理平台,完善一个国防动员运行机制。
18.两集中、两到位: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